——記巴州區(qū)化成鎮(zhèn)長灘河村“第一書記”李潤生
本報記者茍超
1月22日上午
,巴州區(qū)化成鎮(zhèn)長灘河村村委會廣場上格外熱鬧。“我想從獲得‘長灘孝星’和‘最美家庭’稱號的村民身上,找出自己的不足,下次評選我也要上去領獎。”村民吳成劍很激動。吳成劍口中的“長灘孝星”與“最美家庭”是長灘河村文明新風建設的重要內容。“精神脫貧和物質脫貧一樣重要,要兩手抓
,兩手硬。”這是長灘河村“第一書記”李潤生在扶貧工作中收獲的經驗。精準識別回頭看
確保“準確滴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長灘河村廣為流傳的一首童謠道出了這里曾經的貧窮生活:“上山下梁、肩挑背扛,大路不通、赤腳趕場,遇到干旱,娃兒喊娘……”“我2016年來長灘河村時
“在全村按照‘十步’工作法(宣傳發(fā)動
、入戶調查、農戶申請、小組推薦、初步公示、征求意見、審核審查、民主評議、公告公示、強力推進)精準識別貧困戶,再從民政部門調取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名單進行比對,提高了貧困對象識別的準確性。”李潤生說,最后集中篩選出89戶貧困戶,清理了13戶不符合標準的家庭。對于篩選出的貧困戶
,按照貧困戶個性需求和共同特征,由市紀委幫扶干部因戶施策,一戶一計,建立臺賬,做到“戶有卡、村有簿、鎮(zhèn)有冊”,并確立“建設新居、增收產業(yè)、技能培訓、助學助醫(yī)、社會保障、公益設施”等六個方面的扶持發(fā)展內容取長補短學經驗
扶貧“全線推進”
“扶貧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多交流學習
在借鑒學習先進經驗之后
“考慮到長灘河村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狀況和發(fā)展水平
,我們明確了‘先新居再產業(yè)后基礎’的發(fā)展思路,以新農村聚居點建設為龍頭、特色果林與中藥材為主線,分核心園區(qū)和輻射園區(qū)進行全域規(guī)劃。”李潤生說。如今
,長灘河村新居建設正如火如荼,產業(yè)發(fā)展雛形初現(xiàn),今年人均收入有望達到5600元,出行、安全飲水等民生項目也在穩(wěn)步推進。革弊鼎新求發(fā)展
打造“禮儀長灘”
在新修的兩層村委會辦公樓里
頂層設計
好家風撐起好的社會風氣。李潤生和村“兩委”班子商量后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