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清乾隆戊子年間,吳琦游南龕曾寫下“云深勝景許登探
,絕頂遙瞻萬象涵,巴字江環(huán)金榜北,印文石鎮(zhèn)木楠南,杜陵詩壁埋蒼蘚,張曙書堂鎖夕嵐,唯有巖前諸佛古據(jù)《巴州志》記載,南龕曾有過“四亭一閣兩寺一堂”的輝煌建筑群
戰(zhàn)火可以肆意的摧毀建筑
重農(nóng)務本,為官勤政的儒家文化
儒
據(jù)《巴中縣志》記載
紹興16年(公元1164年),南宋皇帝趙構率領眾大臣來到東郊
在農(nóng)耕社會
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在巴中的民俗中也能找到傳承的影子
,據(jù)傳唐代章懷太子李賢,被貶巴州,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在南龕山上筑壇勸農(nóng),巴城兒女萬人空巷,扶老攜幼,聽學于山,因此習俗流傳,文化傳承達則兼濟天下,積極入世
,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這是仕子的宏偉抱負。拜看南龕石壁上偉大詩人杜甫寫下的《判府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因為當時好朋友嚴武任巴州刺史,雖然是否真跡存爭議,但仍能讀出詩人對巴中山水的贊美,感受到對巴中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唐大歷元年(766年),偉大詩人杜甫,參加朋友鮮于炅由萬州調(diào)到巴州的送別宴會上,杜甫寫下了《送鮮于萬州遷巴州》的送別詩“京兆先時杰,琳瑯照一門,朝廷偏注意,接近與名藩。祖帳排舟數(shù),寒江觸石喧。看君妙為政杜甫夸贊朋友的祖輩非等閑之輩
勸民為善
不知是佛家選擇了南龕,還是南龕選擇了佛家
清朝齊光祚在《登南龕和錢江吳莼齊元韻》中寫道“佛境幽深不易探
佛境幽深博大,如汪洋大海
唐朝
寄情山水,親近自然的道家文化
南龕山佛中有道
,在摩崖石窟中建立一座老君洞,供奉著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人們把老子神化,視為天尊,供奉為天上的神仙。其實老子被神化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清朝魏冠軍在《秋夜宴游南龕詩感懷》中寫道“蕭蕭落葉化成邊,佛像巍峨萬古傳
深秋的南龕山
讀罷詩歌,對南龕的山多了幾分了解
,走在山上,讓人世的憂愁,在一枝一葉間智勇堅定 團結奮斗的紅軍文化
青山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