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
古籍專柜
期刊保存室
綜合閱覽室
報紙保存室
即使是寒冬,巴州區(qū)圖書館一樓的綜合閱覽室也不乏讀者
誰也想不到
100萬份報紙、2700多冊古籍
圖書館館藏宏富
《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
“這些古籍均是民國時期巴中縣民眾教育館遺留下來的。新中國成立后
走進圖書館特藏庫
在報紙庫
,100萬份、120多種報紙的合訂本整齊碼放,有《重慶日報》《西藏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參考消息》《解放軍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等,特別是1956年5月至今的《人民日報》保存完好,從未間斷,還留出了存放2018年報紙的位置在藏書2萬冊的期刊室
,有《小說月報》《解放軍畫報》《四川文學》《人民文學》等近400種期刊,出版日期最早的可追溯到1953年。“我們先把幾本同類的期刊挑出來,按時間順序排好,裝訂在一起,然后貼上脊背,在脊背上寫好書名、年限,最后分類上架。以前用鉆子在書上打孔,再用線穿好裝訂成冊,現(xiàn)在使用全自動裝訂機。”圖書館辦公室主任徐春說,用牛皮紙做脊背不僅防潮、耐用、美觀,也便于查找書籍;以前用毛筆手寫書名和年限,例如“《人民教育》,1951.1-2”,工作量比較大,且字跡不統(tǒng)一,現(xiàn)在打印好粘上去就行了。“地方文獻和家譜族譜主要靠我們收集和讀者捐贈
。這些古籍、報紙、期刊記錄著我們的歷史,承載著古人和前輩的智慧,具有收藏價值,對于傳播知識、傳承文化、交流信息、為讀者提供休閑閱讀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李長春說。專業(yè)人才缺乏
古籍保護修復遇難題
古籍的存放需要恒溫恒濕、防蟲防蛀
。由于年代久遠、條件有限,巴州區(qū)圖書館的古籍善本遭蟲蛀、鼠嚙、酸化、脆化、霉爛的情況比較嚴重,保護、修復工作迫在眉睫。“我們向區(qū)政府報告后
,撥付了10萬元保護資金,購買了樟木柜子用于存放古籍,投放了樟腦丸防蟲防蛀,安裝了抽氣扇保持室內(nèi)通風,還請省古籍保護公司的專業(yè)人員對館藏古籍進行普查、修復例如
在特藏室古籍專柜
,記者看到只有少數(shù)古籍存放在密封的玻璃柜子里,還有很多古籍成堆成摞放在樟木柜子里。“館舍面積不足,且存在整體陳舊老化現(xiàn)象,因此存放古籍的空間有限、保護古籍的設(shè)施設(shè)備不夠完善,這也是我們擔心的問題。”李長春說,每一個書庫都配備了專人負責,盡量做好古籍的保護修復工作。書庫負責人的主要工作包括登記
、入庫、分類、上架2015年9月初,圖書館工會主席裴亞民在整理過期報紙時發(fā)現(xiàn)8月9日的《人民日報》缺失
近年來
“今年將加大古籍的保護力度,增添恒溫恒濕設(shè)備;根據(jù)破損程度和珍貴程度
藏書12萬余冊
開展閱讀活動成常態(tài)
為拓展服務領(lǐng)域
從曾經(jīng)的兩層木樓瓦房
2011年
除了陣地建設(shè)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