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唐走來
在北方石窟逐漸呈現(xiàn)沒落之時
水寧寺石窟1號龕
巴中石窟就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一脈相承 中原北方石窟的延續(xù)
巴中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
到達南龕摩崖造像景區(qū)
巴中石窟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
,部分龕窟是中原北方石窟的延續(xù)和翻版,仍屬于北方造像系統(tǒng),其時代風格與“兩京”地區(qū)(唐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具有一致性。1991年3月,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段文杰來巴中考察,在座談會中指出,“巴中這些石窟從題材上來講
大佛洞77號龕釋迦說法造像就可見一斑:本龕造像仍為釋迦說法題材,造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
不僅題材
,巴中摩崖造像嚴格地遵循了造像的范式,呈現(xiàn)了“相好”的特征,同時還運用了傳統(tǒng)造像的歸納方式,整體造像呈現(xiàn)了范式化形象下的方正飽滿樣式。如南龕摩崖造像103號毗盧佛造像
。造像展現(xiàn)了“相好”影響下的方正形象。毗盧佛深居龕內頭戴高寶冠,結跏趺坐于仰蓮方形底座上,“身端正”“肩圓滿”“指圓而纖細”,向世人傳達慈悲喜舍的內涵,示現(xiàn)彼岸凈土的境界。豐富發(fā)展 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巴中石窟屬川北石窟體系
,既繼承了北方中原石窟的主要特點,又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向西南地區(qū)發(fā)展,并最終自成體系的傳播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巴中石窟在內容上表現(xiàn)得更為豐富
。如表現(xiàn)佛的形象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七佛”“千佛”“阿彌陀佛”“雙頭瑞像佛”等,菩薩形象有“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護法形象有“天王力士”“八部護法神”等,以及供養(yǎng)人、石獅形象和各種裝飾物。巴中石窟造像不僅豐富
,還具有獨特性全國唯一的高浮雕石刻雙頭瑞佛
其中
,雙頭瑞佛開鑿于開元年間,是我國唯一的高浮雕石刻雙頭瑞佛。據(jù)《大唐西域記》中的《大正藏》記載,雙頭瑞佛像的產(chǎn)生源自古印度的一個佛傳故事。在新疆克孜爾石窟也有一尊木雕彩繪的雙頭瑞佛像,從畫像的衣飾及風格看,南龕雙頭瑞佛與克孜爾石窟的木雕雙頭瑞佛非常相似,年代也大致相同。從印度到新疆克孜爾,再到巴州,雙頭瑞佛像的流傳讓我們看到了佛教文化從西域沿河西走廊傳至中國,再翻越米倉山傳至巴中的傳播路線。南龕石窟六臂如意輪觀音造像旁亦有“涼商”或“秦州僧”等稱謂,這也說明在唐代,米倉古道一線的交通是相當發(fā)達的,商人、僧侶等在這一線頻繁往來。巴中石窟傳統(tǒng)造像“塑繪一體”的表現(xiàn)方式
,也讓人津津樂道。巴中石窟色彩的保護非常完整。大多數(shù)紅色和白色都是唐代開鑿的時候保留下來的
,比較鮮艷的藍色和綠色是在清嘉慶年間有過一次修補,近期沒有任何補妝。巴中南龕摩崖造像具有豐富的色彩搭配
,不是現(xiàn)代雕塑一般意義上的著色,其繪色方式包括對形體的區(qū)分。如以色繪表現(xiàn)五官、凸顯變化,以色區(qū)分造像衣紋表里,以色繪制龕形等,用色彩表現(xiàn)造像未實現(xiàn)的空間關系。巴中石窟靈活多變、石龕左右均衡式的空間構成,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造像“塑繪一體”特征下的線性美。高超的線刻藝術
獨樹一幟 摩崖造像的“巴中模式”
精美華麗的屋形窟龕,是巴中石窟突出的特征
南龕石窟大佛洞上
這些崖中的佛龕
“巴中石窟最大的特點不是造佛
,而是造龕。我們現(xiàn)在看的,一龕龕外面有個方龕,前面有額,有雙層屋檐,下面還有垂幔,這個叫帳巴中石窟造像中的龕形近似于房型結構的較多。如釋迦說法龕再現(xiàn)了房屋結構
南龕摩崖造像
佛龕在裝飾元素的布局上,往往以對稱
“中龕上
精美的佛帳形龕是巴中石窟中佛龕的主要形式,成為研究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的重要史料
石窟造像有規(guī)模地傳入巴蜀,始于南北朝
晚唐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