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城東兩公里處,塔子山如一軸青黛畫卷舒展
,山勢蜿蜒登臨山頂
白塔與文脈
說起塔子山
,自然離不開凌云塔。站在巴河邊,看到一座白塔傲立峰頂,直插云霄,便知道這是塔子山了。這座山也因為這座塔而得名,如今已成為巴中的一處特殊記憶。凌云塔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八邊形塔身
,磚石結(jié)構(gòu),十三層,閣式,八角攢尖頂,由地基、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通高43.33米,層層上收,塔內(nèi)石梯為螺旋式。進入塔內(nèi)
清朝文人白華封曾為此賦詩一首《凌云塔》:“客到凌霄氣亦豪
,詩題絕頂首頻搔。清光倒泄山光活,碧漢橫盤石氣牢。妙在虛空能點綴,全無依傍見孤高。天留大筆圖巴字,巨力憑誰一手操。”圍繞凌云兩個字,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塔子山本身的雄偉
,也表達了修建白塔主人的凌云之志。中國多名山大川,禮敬山水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體現(xiàn)
。據(jù)記載,凌云塔的誕生,源于知州陸成本與鄉(xiāng)紳的“振文風”之愿。凌云塔屬文峰塔,意在培植地方人文地脈。塔身猶如一支巨筆直插藍天,意在倡導巴中人的讀書之風。該塔建成后,巴中近代史上出現(xiàn)了不少文韜武略的知名人士。民間傳說
,凌云塔鎮(zhèn)于“龍頭”之上,以制水患,雖為戲言,卻為山巒添了靈性。塔院碑板上的題刻——“共登青云梯”,是巴中人對文教興盛的期許,亦是山與城的千年對話。巴中市詩詞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趙洪祿在《凌云塔賦》中贊道:塔名“凌云”
,乃題名者志向之寫真。吏轄一地,造福一方塔激發(fā)人的詩興文興,而人又賦予塔以靈性
。依托凌云塔
,后來人們把辛亥革命先驅(qū)董修武烈士墓遷徙到這里,晏陽初博物館也修建于此,張思訓、嚴顏等巴中歷史人物雕像矗立。人說此塔
,文脈傳承更有承載。它就像一位白衣俠客,從容不迫地站在山巔,悠然俯瞰蕓蕓眾生和滄海桑田。晏園與傳承
在塔子山上
,與白塔一脈相承的,還有晏陽初博物館。在山的一隅,博物館靜靜佇立,宛如一顆被歲月珍藏的明珠。登臨山頂
,俯瞰巴城,山風裹挾著歷史的低語。晏陽初先生的漢白玉雕像矗立廣場中央,他目視遠方,仿佛仍在凝望那些亟待啟蒙的鄉(xiāng)村與人群。陵墓旁的石碑上鐫刻的“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既是他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作為紀念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而投資修建的博物館
步入晏陽初博物館內(nèi)的史跡展覽館
晏陽初的舊毛衣
最觸動人心的是定縣實驗展區(qū)
半個月前
,清華大學“啟夢川行”支教調(diào)研支隊走進晏陽初博物館,在這里了解晏陽初先生偉大的實踐壯舉,感受晏陽初先生對教育公平的執(zhí)著追求和社會底層民眾的深切關懷。這里是巴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們在“博士下鄉(xiāng)”的故事中觸摸歷史的溫度塔子山上四季更迭
塔子山與巴中
又是一年春意鬧
踏上前往塔子山的路途
古代巴中人渴望文運昌盛
從道光年間的磚石
凌云塔下,歷史的風華與當代的步履交織
這或許就是文化遺產(chǎn)存在的意義